角色的自由和枷锁

    来源:互联网人气:6更新:2022-11-05 10:38:05

    《她和她的她》,总共九集,第一集就看得我生气。正好吃完午饭坐在饭桌边上,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没想到把蹲在我旁边的七夕给吓了一跳,抬头一副「你干嘛,莫名其妙」的神情。我本来打算一天看两集,最终没忍住,两天内把它看完了【热门电视剧-视中心影院】

    一句话概括这部剧的情节,就是女主林晨曦在中学时期遭遇理化老师性侵在步入社会以后被治愈的故事。结局过于美好,像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一个理想版本,虽然更符合人们的期望,但现实中很难会真实发生。这个可能是这部剧的一个显著Bug,但我认为瑕不掩瑜,推荐大家去看。

    这篇文章,我是想从剧里几个人物角色在重要事件中所作出的行为表现来分享一些我的观点,会有一些剧透,介意勿看。

    师母许慧珍

    许慧珍是女主角林晨曦的高中理化老师谢老师的妻子,大家都称呼她为谢师母。「谢师母」这个尊贵的称呼是许慧珍毕生追求,也是她一而再、再而三作出错误选择的根本原因。

    在某个大雨天,林晨曦第一个到谢老师家里补课,其他同学都还没有来。由于没带伞,林晨曦全身淋湿,谢老师让她进入了卧室,主动帮忙擦头发,而后便性侵了林晨曦。这个时候谢师母从外面买完菜回来,看到房门有一道缝就望了一眼,看到了那副场景。

    谢师母的选择是把门掩上,同时打开音乐,接着便去做家务活了。

    事情暴露了以后,谢老师两口子、警察一同到林晨曦家里面和她的父母协商私下里调解掉。谢老师本人只寥寥几句谎言,剩下的全是谢师母一个人对战林晨曦父母。

    我最初看到谢师母发现性侵而没有去阻止还有点诧异。因为按照一般娇妻的做法可能就是「打小三」,我以为的比较正常的做法应该是阻止这场性侵并且指出谢老师的问题,犯错的人是他,那么需要承担责任的也应当是他。

    谢师母的做法最极品,就是助攻。林晨曦的学姐颜圣华同样多次被谢老师性侵,谢师母不仅没有指责谢老师,还去颜圣华家里看望她奶奶,并且提出要帮助颜圣华出学费。

    看到后来就明白了,一切无非就是为了「谢师母」这个称呼。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本就低,婚姻让许慧珍的地位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尤其丈夫还是区域内声誉很好的优秀教师:「我爱他,他很优秀,大家都说我嫁得好,我怎么可能让他去坐牢」。为了维护这个必须要依赖谢老师才能存在的称呼,许慧珍就有了一系列匪夷所思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操作。

    这个时候的许慧珍不是许慧珍,是谢师母,她在践行父权制度下赋予妻子角色的规则和价值观,同时认可了这个制度下对女性赋予的最高荣誉,就是成为丈夫背后的辅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要保护好自己「谢师母」这个称呼所代表的的荣耀,那么就意味着要抹掉好丈夫谢老师的罪恶。

    她判断一件事怎么样算处理得当,就是看最终的结果是否可以保住这个角色称呼,而不会是基于「我身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的考量。

    剧集靠近尾声有个情节,是她和谢老师在房子外边吹风,谢老师已经中风无法说话,谢师母表达了她对谢老师的恨意,想掐死他、却最终也没有掐下去。我不是期望她可以掐下去,我的意思是说,为了这个「谢师母」的称呼,她已经无法再用行动去捍卫她的尊严,甚至连恨意都被压抑了,可是她的恨意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谢师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困在了「妻子」的角色之中。她忘了,她的名字叫「许慧珍」,不叫「谢师母」。

    林晨曦的父亲

    林晨曦性侵的事情在校长的介入下得到了私下和解,出面同意和解的便是林晨曦的父亲。这也是林晨曦无法原谅父亲、毕业后再也不接父亲电话最主要的原因。她以为父亲是不相信她说的话才选择息事宁人,但实际上,他父亲害怕的是事情越闹越大以后,自己无法在那一片地区好好过日子。

    为什么事情闹大以后他自己也没法过日子?因为本质上父亲和周围人认同的是同一套价值系统,那就是女人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性」,如果遭遇了性侵,那么这个人是有污点的、是坏掉的、是不干净的、是有伤风化的,将来也不会有人要。

    谢师母在企图私了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事情说出去你们女儿以后要怎么做人」。我认为这句话最终被林晨曦的父亲拿来做了挡箭牌,美其名曰是想让女儿放下这事以后安心过日子,实际上是他自己无法在女儿声名狼藉的情况下好好活着,难以面对邻居乡亲的指指点点。

    林晨曦为什么会和大学时期交往的男友江原不断说「我是不是坏掉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谢师母和父母谈话时那些话,传到了她的耳朵里。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她:她没有坏掉,她没有「不完整」,她仍然是被爱的,都没有。

    父亲从母亲口中知道女儿遭遇性侵时,第一反应就是上楼向女儿质问这是否是谎言,是不是哪里出错了。这份初始的不信任也是在加重林晨曦的心理创伤。

    林晨曦在解离状态下(解离是一种精神疾病症状)的一个情节是,父亲企图去掐死喝了过量安眠药的谢老师,这个行为我觉得是林晨曦希望发生的场景,但现实中并非如此。父亲希望时光倒流,真诚跟她道歉,也是林晨曦最渴望的。

    和谢师母死守「妻子」角色恰好相反的是,我认为林晨曦的父亲脱离了「父亲」的角色,没有做「父亲」应该做的事。父亲应当成为女儿的后盾,披露真相,让谢老师受到应有的惩罚,帮助女儿去做心理治疗。但他没有。在他决定私下和解的那一刻,我觉得是他个人的那些「害怕」占了主导,阻碍了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林晨曦好朋友

    杨佳缨和陈智苓是女主林晨曦中学时期的好友。林晨曦在某一次单独和陈智苓走路时,因为自己一个人无法处理好那次遭遇带来的情绪影响,就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并要求对方保密。我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就很担心,秘密在说出口的那一刹那,就不是秘密了。

    陈智苓有自己的好朋友,就是杨佳缨,当她无法消化这个秘密时,也一定会寻找出口,杨佳缨就成了这个出口。三个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友谊是难以做到均等的。林晨曦更信任陈智苓,而陈智苓和杨佳缨更亲近。

    彼时的杨佳缨虽然是富二代被捧在手心上,看到容貌和成绩处处超越自己的林晨曦难免会羡慕甚至嫉妒,但在知道朋友遭遇不幸的情况下,仍然克服了内心的这个阴暗面,主动去找老师出面处理这个问题。出发点是正向的,却给林晨曦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杨佳缨自作主张去找老师,是因为在她的认知里,老师是可以信任的人、能解决问题的人,一定可以帮好朋友主持公道。但她不知道的是,当老师们在扮演「老师」的角色时,他们就自然而然进入了那个系统里,就是为学校着想,事情不要闹大最好,学校声誉不要受影响最好;其次是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就是不能为了一个学生的状况去和一个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父权文化做抗争。

    这个时候的老师们是无法主持公道的,「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不是所有时候都有效,那得看这个人在当下,是个「什么人」。显然老师们在得知这个情况的当下,不一定可以成为符合杨佳缨期待的「人」。

    这是老师们的行为逻辑。

    对于杨佳缨来说,她错就错在把林晨曦要解决的课题,当做了自己的。她应该把这个想法告诉林晨曦,询问她自己是怎么看的,打算如何处理,再来看自己身为朋友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把事情搞砸了,完了被朋友判定为「不可信任」时还觉得委屈,最终友谊破碎。

    我不能说她是自找的,只能说「课题分离」这件事,确实实践起来很有难度,何况她们都还是学生,经验不足。

    两位好朋友的行为在林晨曦的人生进程中多了一个卡点。在剧情的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在猎头公司做到顶尖级别,上杂志接受采访,买豪宅,却与同事们几乎没有往来,不参与应酬,独立做案子。林晨曦无法构建亲密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与这两位朋友不能说毫无关系。

    这也是「朋友」这个角色难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对方有难时,我身为朋友,到底可以为她做什么,我要拿什么作为下一步行动的指导原则。做得太少关心不够,做得太多容易越界。


    每个人都会在TA的生命中扮演多个角色,父母、子女、员工、朋友、伴侣等等,我觉得挑战是在于,抛开这些角色,我只是我自己时,我是什么样的行事风格,我遵循着怎样的价值体系,我用什么原则在指导行为。

    与此同时,其他的每个角色也提出了各自的要求。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在面对一件事情时,用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所要遵守的规则、价值观去做出行为选择。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价值排序是在发生变化的。

    每一次选择,不管是采取哪一个价值观,最终都会对身边相关的人带来影响。我觉得这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有限自由,却也是一把沉重的枷锁。我们所能学习和改变的,就是努力去看清社会文化和制度对角色的塑造中,是否有扭曲人性的一面,是否在压迫某一类群体(这部剧显而易见是女性),然后一点点把它们剥离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娟笔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留言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
    少儿